《雙城記》——讀書筆記
對于查爾斯.狄更斯這名作家我并不熟悉,或者說對于國外的名著我很少記住作者,但是對作品的記憶卻是很清晰,正如這本《雙城記》,查爾斯.狄更斯把我們帶回那十八世紀的法國大革命,領略那封建社會壓迫下法國勞苦人們奮勇抵抗中產生的悲劇,并不是所有的光明都是純潔的,在人們的反抗下,難免會出現一些領人惋惜的悲劇,由此可得,革命的成功是離不開鮮血,而其中也包含了不少無辜的生命,但是,這就是歷史,這就是無可改變的事實。在《雙城記》中,出現了諸多人物,有好有壞,而以小見大的體現了當時社會的三種不同的人物原型,第一類是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為代表的封建貴族,他們殘暴不堪,所作所為令人發指,“唯一不可動搖的哲學就是壓迫人”正是對他們忠實的寫照,這類暴君般的貴族,正是那個時代瘋狂壓榨勞苦人民的對象,也是引起革命的主要原因。
第二類是得伐石夫婦等革命群眾,這些革命的人民并不同于普通的革命群體,他們的形象是被失控的自己所扭曲的,完全是在壓迫下近乎瘋狂的人民,他們對于貴族們的仇恨轉變為無一例外的嗜血,這么一個變態的群體中被狄更斯刻畫最深的就是德法奇的妻子狄安娜,她生于被侮辱、被迫害的農家,是一位典型遭到封建貴族迫害的人民,她對于封建貴族所深仇大恨是近乎瘋狂的,最后演變為一種人格扭曲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我們可以從字里行間體會到作者對她的深刻同情,文章開始,她是一個革命領導者的形象,聰慧而又卓越的才智,堅強的性格、出色的的組織領導能力,在革命前后充分的發揮了她的作用,但當革命深入后慢慢到改變到失控時,作者的筆鋒一轉,人物的形象瞬間改變,她由一位睿智的領導者,瞬間改變為一個冷酷、兇狠、狹隘的復仇者,而原先的革命理念也緩緩的變異,成為一種扭曲而近乎分裂的人格,當文中最后她發狂的到醫生住所搜捕無辜的露西和小露西時,她已經不是一個正常的人了,仿佛是一位嗜血成性的狂人。不出所料,作者讓她死在自己的槍口之下,而其中也蘊含了無限的悲哀及深切的同情,對于這種革命人民中過于極端的暴力行為,作者毫無意外地表示了否定的態度。
而最后一類則是理想化的人物,在同是虛構的所有人物中,他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幾乎集合了所有的真、善、美,他們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義解決社會矛盾、以博愛戰勝仇恨的榜樣,這些人包括梅尼特父女、代爾納、羅瑞和卡爾頓等等。這些人也不是與黑暗的社會毫無關系,反而有著更為悲慘的身世,梅尼特醫生從一開始就被侯爵兄弟害得家破人亡,還不清不白的進入了巴士底獄,他對侯爵兄弟的深仇大恨應該是不共戴天的,但是他沒有被黑暗的仇恨所沖昏了頭腦,他為了女兒的愛,毅然的摒棄了宿仇舊恨,寬懷的接納了侯爵之子——代爾納,而對于代爾納自己,他雖然是侯爵兄弟的子侄,但他并不與黑暗的貴族們同流合污,反而毅然大義滅親,譴責自己家族的罪惡,好不猶豫的拋棄了爵位和財產,并且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贖罪”,徹底脫離這個黑暗而又骯臟的貴族群體,這對完全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形成鮮明的反差和對比,一位是貴族黑暗暴政統治下的受害者,但卻能因為女兒的幸福寬容為懷;一位是貴族侯爵的繼承人,卻因內心的善良的本性斷絕自己與黑暗的聯系,主張仁愛。他們能維持這種純真的變化,更是少不了作為女兒和妻子的露西。正是因為露西,他們之間產生了一條無形中的愛的紐帶,在這種聯系下,他們以世俗驚訝的眼光組成一個互相諒解、感情融洽的幸福家庭。這么一個真善美的境界,仿佛是在十八世紀中的一道曙光,充滿著愛與希望,這顯然是作者刻意刻畫出來的場景,從理性思維和人道主義的立場中誕生的一條與暴力革命截然相反的解決社會矛盾的出路。
讀完整篇小說,我想大多數讀者都能深深地體會到作者那用意,也就是那永恒的主題,愛才是世界上最最偉大的情感,這種力量往往比恨更為強有力得多。這個世界上一切的東西都是相對的,愛與恨也一樣。小說的開篇完美的詮釋了這種相對存在的世界:“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
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彼械氖露紱]有其固定的性質,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只與人的心境有關,一切由心而生,由心而終,而其中的一切,將是由我們自己去把握了。